“做好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新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認真做好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
“做好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新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認真做好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tǒng)編教材。”語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有助于夯實語言文字認同這一文化認同的重要基石,讓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成為國家認同和國家形象的重要標志。
從歷史文化看,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成為人類歷史上綿延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形成并保持“多元一體、家國一體”的總體格局,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擁有統(tǒng)一的語言文字??梢哉f,在中華民族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寶庫中,多元多樣的語言文字是要素和動力,朝向一體的發(fā)展進步是主線和方向,二者辯證統(tǒng)一。從秦朝“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到北宋將“楷書”作為正體;從漢代揚雄《方言》中所謂“通語”,到宋代《廣韻》、元代《中原音韻》、明代《洪武正韻》、清代“以官音統(tǒng)一天下之語言”,再到近代“白話文運動”,其中有一條清晰可見的歷史線索,就是不僅需要一種全國通用的書面語,還要有一種大家都能懂能說的共同語作為口頭交際工具,亦即從多元多樣的語言文字中找尋“天下通語”,實現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通用”。這是中華文明賡續(xù)綿延的大勢所趨,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從基本國情看,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種的國家,有56個民族、73種語言,30個有文字的民族共有55種現行文字,其中正在使用的有26種。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只有書同文、語同音,方能心相通、情相融。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我國語言文字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言文字事業(yè)發(fā)展道路。正是借助于多年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從西部到東部,各族群眾在全國范圍流動更加頻繁,各民族各地區(qū)之間交往交流更加密切,經濟社會聯系更加緊密,精神文化生活融合更加深入。通過充分發(fā)揮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作用,進一步促進交往、加深交流、拓展交融,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福祉,已經成為各族群眾的共同需求,有利于促進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繁榮發(fā)展,“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